[1] 刘振亚. 全球能源互联网[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 [2] 刘振亚.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能源清洁绿色发展[J]. 中国经贸导刊,2015(6):4-7. [3] 余本善,孙乃达,焦姣.储能技术与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石油科技论坛,2017,36(1):57-61,67. [4] 刘振亚. 低碳时代镜像:智能电网承载第三次工业革命[J]. 国家电网,2014(1):28-35. [5] 高昆仑,赵保华,王志皓,等.全球能源互联网环境下可信计算技术研究与应用探讨[J].智能电网,2015,3(12):1103-1107. [6] 王为民. 以ICT技术助力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访华为企业BG全球能源系统部总裁季翔[J]. 国家电网,2016(10):51-52. [7] 刘广一,史迪,朱文东,等.云雾协同优化控制和软件定义应用技术[J].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6(3):89-95. [8] 刘振亚. 全球能源互联网跨国跨洲互联研究及展望[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36(19):5103-5110. [9] 荆平,徐桂芝,赵波,等.面向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大容量储能技术[J].智能电网,2015,3(6):486-492. [10] 林楚. 首个储能产业发展指导纲领—— 《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J]. 电力系统装备,2017(10):38-40. [11] 戴丽. 我国储能发展迅速但仍处于起步阶段[J]. 节能与环保,2017(7):22-29. [12] 陈永翀. 中国储能产业与技术发展的问题与建议[J]. 高科技与产业化,2016(4):42-45. [13] 朱文韵. 全球储能产业发展态势分析[J].科学(上海),2018,70(4):36-41. [14] 于凯,余志文,肖斐,等.能源互联网概述[J].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15(24):1-9. [15] 崔岩. 能源互联网中储能系统发展趋势分析——访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工与新材料研究所储能研究室主任李建林[J]. 电气应用,2016(11):4-7. [16] 叶一枝. 能源互联网技术研究与应用[J].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16(13):77-81. [17] 封红丽. 2016年全球储能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电器工业,2016(10):23-29. [18] 许守平,李相俊,惠东.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系统发展现状及示范应用综述[J].电力建设,2013,34(7):73-80. [19] 许勤华. 全球能源互联之政治经济学设想[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5(4):2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