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弧故障检测技术分析与发展趋势
徐宵伟, 陈永亮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 200063

徐宵伟(1992—),男,主要从事智能电器电子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发。

陈永亮(1984—),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智能电器电子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发。

摘要

概述了电弧故障产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分析了电弧故障的硬件电路部分,重点介绍了互感器以及控制电路部分。针对电弧故障的时频域特征,分析了几种运用智能算法的电弧故障检测方法。结合现代化发展,分析了电弧故障检测装置未来向着智能化、系统化和灵活多样化方向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电弧故障检测; 互感器; 控制电路; 智能算法; 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TM5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188(2018)10-0014-06 doi: 10.16628/j.cnki.2095-8188.2018.10.003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Arc Fault Detection Technology
XU Xiaowei, CHEN Yongliang
Shanghai Electrical Apparatus Research Institute,Shanghai 200063,China
Abstract

The cause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rc faults were summarized,and the hardware circuit of the arc fault was analyzed.The Transformer and control circuit were mainly introduced.Several intelligent arc fault detection methods based on the intelligent algorithm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time-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of arc fault.At the same time,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rc fault detection devices towards intelligentization,systematization and flexible diversification was analyzed.

Keyword: arc fault detection; transformer; control circuit; intelligent algorithm; intelligentization
0 引 言

电弧故障保护电器(Arc Fault Detection Devices, AFDD)是一种新型用电线路保护装置。其主要功能是检测和辨别危险的接地电弧故障、并联电弧故障和串联电弧故障, 并及时驱动使电流断开的装置, 避免发生电气火灾。AFDD装置的电弧故障检测识别技术对于电网的交流配电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1], 将来也为直流领域、智能城市、航空航天电气系统[2]以及油电混动新能源车及电气系统[3]的直流电弧故障检测提供有效保护。

针对电弧故障美国最早提出了UL 1699标准《电弧故障断路器AFCI》[4]。国际电工委员会于2013年7月形成一份国际标准IEC 62606:2013《电弧故障检测设备的一般要求》[5]。我国也发布了GB/T 31143— 2014《电弧故障保护电器(AFDD)的一般要求》[6]。随着目前国内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电气安全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因而电弧故障检测技术成为了热门, 而国内AFDD技术还不够成熟, 在电弧处理硬件方面和电弧检测算法部分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因此, 对于电弧故障检测技术的研究将会成为研究的焦点, 在未来几年将拥有广阔的市场。

本文重点分析电弧故障产生的原因以及电弧波形的时域和频域特性。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电弧检测硬件和电弧检测算法两方面进行分析, 最后结合电气发展以及民用需求两个方面描述了电弧故障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 电弧故障的基本特征

电弧是电极间穿过绝缘介质所发生的持续放电现象[7]。电气线路的短路、接触不良、绝缘损坏或线路老化等会引发电弧故障[8], 故障电弧会释放高温从而引发电气火灾。

1.1 电弧故障的类型

电弧故障最常见的两种故障类型为串联电弧故障和并联电弧故障, 而从拓扑结构角度来说接地电弧故障属于并联电弧故障。电弧故障的形式不一样, 其伴随的电弧故障波形也不相同, 而多种多样的负载也就使得电弧故障的波形千差万别。

常见故障电弧类型如图1所示。串联电弧故障常为单线故障, 即单根导线由于机械断裂或老化引起接触不良而出现的电弧故障, 如图1(a)。并联电弧故障通常为多线故障, 即相线与零线间因绝缘皮破损或老化而导致的电弧故障, 其电流有效值较短路状况更小和持续时间为间歇性, 如图1(b)。接地电弧故障通常为相线与大地之间短路产生的电弧故障, 从拓扑结构上认为接地电弧故障也属于并联故障电弧, 如图1(c)。

图1 常见故障电弧类型

1.2 电弧故障特征

本文对常见的住宅电弧故障的电流和电压波形进行分析[9], 并结合国内外学者对故障电弧的研究得出电弧故障的特征:

(1)故障电弧的电流会出现零休现象, 即“ 平肩部” ;

(2)故障电弧的电流上升速率较正常情况更快;

(3)故障电弧的电压会出现压降现象;

(4)故障电弧电流幅值较正常情况小;

(5)故障电弧电流波形中含有高频噪声;

(6)故障电弧电流正负半周波形不对称;

(7)故障电弧电压波形形状与矩形相似;

(8)故障电弧存在间歇性;

(9)故障电弧电流的谐波及间谐波含量会增加。

在AFDD对电弧故障进行识别时, 常常因为某些负载(如开关电源、手电钻等)正常情况下的波形与电弧故障电流波形相类似, 因而需要硬件采集和处理时提高精度, 以及更精确智能的电弧故障检测算法对其进行区分。

2 电弧故障检测的硬件分析

电弧故障检测硬件的原理图如图2所示。主要分为5部分:互感器模块、信号采集模块、控制器模块、电源模块以及脱扣模块等。互感器分为高频互感器和工频互感器, 高频信号可用于电弧故障的判断, 工频信号可用于电流大小及负载类型的判断, 两者结合可以对某些特定类型的负载进行区分, 提高可靠性。采用2个互感器分别采集高频信号与工频信号, 可提高采样的精度, 简化信号处理电路的复杂度, 防止高频信号对工频信号采样的干扰。控制器集成了电弧故障分析算法, 能够有效识别电弧故障, 从而进行判断并给脱扣机构发出指令。因此, 本文对电弧故障检测的互感器部分和硬件部分进行分析。

图2 电弧故障检测硬件的原理图

2.1 电流互感器

电流互感器作为常用的隔离检测元件, 被广泛用于电流信号的检测。在AFDD产品中, 不同类型的电流互感器被设计来检测工频电流信号和高频电流信号。其中工频电流互感器的设计与其他保护装置类似, 一般采用硅钢、超微晶等铁心材料为主。当应用在电弧断路器产品中时, 铁心的尺寸需设计得较小, 不仅满足在小体积壳体空间内的布置, 同时还满足二次侧线圈的多层紧密绕制。

电弧故障信号检测的主要对象是电弧故障过程中产生的高频随机信号(高频脉冲)。此类信号检测过程中, 互感器应能快速响应并且保证输出强度, 同时不能产生饱和现象, 体现出电弧故障信号的特征, 故一般采用高频响应特性较好的磁粉芯材料。

2.2 电子控制器

电子控制器的结构框架图如图3所示。主要分为4个部分:信号调理电路、算法控制器、电源电路、驱动电路等。信号调理电路是对互感器采集的信息进行预处理并发送给控制器, 控制器内集成的控制算法对电弧信号进行分析判断, 判别是否产生电弧故障, 若产生电弧故障则给驱动电路一个信号, 驱动电路驱动脱扣机构进行脱扣操作, 保证电路安全。电源电路为整个系统供能。

图3 电子控制器的结构框架图

(1)电源电路的稳定是整个系统的关键, 为控制器、调理电路、驱动电路等提供电力保障。电弧检测的硬件系统对电源的要求较高, 虽然整个电路的功率较小, 但采用线性电源较难满足实际应用的宽电压范围要求, 通常考虑采用开关电源进行供电。目前市场上有较多种类的专用开关电源芯片, 如Buck式、Boost-Buck式等。开关电源电路如图4所示。

图4 开关电源电路

在实际产品设计中, 电源电路还应充分考虑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的设计, 比如交流电源侧的电涌防护、内部安规元件的选型以及输出侧的纹波处理等。

(2)信号采集电路主要包含传感器输出信号的采集、前端预处理和A/D转换。在电弧故障检测中, 通常包含多个传感器, 分工频和高频两路信号, 故在前端预处理过程中会分别对不同频率的信号进行整流、滤波、放大等处理, 将电流信号转换成符合主芯片A/D端口电压范围的信号。前端预处理电路通常采用运算放大器及其外围电路搭建而成。

(3)算法逻辑处理电路通常由微处理芯片及其外围电路构成, 主要完成信号分析、电弧故障判断、动作驱动等功能。作为整个电子控制器的核心元件, 微处理器承担着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监视等重要的功能。由于电弧信号分析频段各不相同, 对于微处理芯片的具体配置要求也各不相同。通常情况会充分考虑微处理器的A/D转换能力、数据运算能力、存储空间、I/O端口功能等主要指标。

随着电弧故障检测技术研究的深入, 针对单一功能定制芯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应用。目前在国外产品中, 其电路模块会采用专用芯片, 以封装部分功能电路。一方面简化整体电路, 提高该部分功能的运行稳定性; 另一方面利于公司核心知识产权的保护。随着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 国内也有较多企业开展电弧故障检测专用芯片的研制与应用。

(4)驱动电路主要功能是响应控制电路的动作指令, 驱动执行元件的动作, 发出报警信号或断开主电路。其通常由一个功率开关元件及其外围电路构成。在实际产品设计中, 需要根据应用环境的复杂性, 充分考虑电路防护设计, 提高电路安规设计, 增加RC吸收电路等防护电路[10 ]。脱扣器驱动电路如图5所示。

图5 脱扣器驱动电路

AFDD硬件技术对于AFDD产品的研发至关重要。互感器材料的选取直接影响电流信号采集精度, 而信号调理电路以及算法逻辑电路会影响电弧故障检测的判断准确率。因而, AFDD硬件技术的发展能够让产品快速、准确、自动的识别电弧故障并减少误动作。

3 电弧故障检测的算法分析

随着智能化的飞速发展, 电弧故障检测技术的算法也变得多种多样。国内外学者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对电弧故障检测的方法, 如将ANN与 FFT 融合, 采用将电流功率作为特征向量进行神经网络训练的方法, 从而判断出电弧故障信息[11]。有采用小波降噪分析原理处理特性数据, 并利用C-支持向量分类器的算法从而得出故障信息[12]。有学者利用小波变换结合SOM神经网络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的方法[13]以及结合BP神经网络对样本进行训练的方法[14, 15, 16]。还有学者采用多维特征提取、统筹分析的方法进行多方位判别电弧故障, 以降低误判的方法[17, 18]。下面将介绍上述算法中一些典型的智能算法的电弧故障检测方法。

3.1 自组织映射(SOM)神经网络法

采用SOM网络对电弧数据进行预处理, 并采用K均值法进行处理, 从而得到SOM网络聚类结果。综合各个负载下电弧故障, 可以通过计算零休时间来判断“ 电流零休” 是否发生; 同时可以采用计算平均值的方法来判断电流周期是否对称, 采用差异值计算方法即将相邻周期的电弧数据进行对比, 判断是否相似, 来判断电弧数据周期性是否被破坏; 最后采用小波变换的方法判断电弧数据是否发生了突变。综合这些信息来判断是否发生了电弧故障。SOM神经网络法流程图如图6所示。

图6 SOM神经网络法流程图

3.2 小波变换结合BP神经网络组合算法

该方法首先通过硬件电路采集电弧数据, 然后将采集来的电弧数据进行时域和频域处理, 并采用小波变换的方法提取有效的特征值, 将其输入到三层BP神经网络中进行故障识别, 从而得到故障信息的方法。整体故障诊断流程图如图7所示。

图7 整体故障诊断流程图

3.3 统计分析对比算法

该方法是分别通过硬件采集电弧信息后, 采用时域和频域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并建立时域判定指标和频域判定指标。时域判定指标有电流零休时间、电流上升率的最大最小值、电流的平均值以及波动率等; 频域判定指标主要为10以内奇次谐波和偶次谐波分量等。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统计与对比, 从而得出电弧故障判断的统计量。统计分析算法流程图如图8所示。

图8 统计分析对比算法流程图

结合智能化的算法对电弧故障时频域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能够提高电弧故障检测算法的准确性、计算速度以及鲁棒性, 使AFDD装置能够对电弧故障快速检测和识别, 实现自适应控制。

4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 低压电器正逐步向绿色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未来低压配电将会更加智能化、系统化和灵活多样化, 以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低压电器正逐步转型与新能源和互联网接轨, 而电弧故障断路器作为一种新型低压电器, 在将来会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检测技术智能化。智能化的算法层出不穷, 人们对于智能化算法的理解也逐渐深入, 将多种智能化算法进行融合, 消除其自身缺陷来处理问题, 已经成为人们处理复杂问题的常用办法。同时, 对于一种信号进行多种方法处理, 从多个角度进行判定是否发生电弧故障, 从而降低误判率。

(2)电弧故障的系统保护。随着相关应用的推广普及, 电弧故障系统保护将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含上下级的分级选择性保护和同级的串扰防护。分级选择性保护是指在发生电弧故障时, 选择性地先切断故障支路, 而不去切断主电路, 影响供电连续性; 串扰防护是指当某一支路发生电弧故障时, 及时切断该支路, 而不能影响其他支路的正常供电。解决好分级选择性保护和串扰防护问题, 电弧故障保护在整个终端配电系统的应用将更加完备。

(3)直流系统的电弧故障防护。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直流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直流电弧故障检测技术的研究将会有很大的应用空间。直流电弧故障因为其故障波形不存在平肩部, 因而在设计和研究电弧故障检测技术时需要提供更强的直流故障电弧检测识别和灭弧分断能力。同时, 直流电弧故障检测技术也向着精度高、速度快和易实现的方向发展。这需要将智能算法更精准地与电弧特征相结合。

(4)多功能电弧故障保护电器。多功能电弧故障保护电器将是未来市场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其可以集成短路、过载、接地故障和电弧故障等多种低压安全防护功能, 还可以整合监测、控制和通信等辅助功能。多种电弧故障功能的集合能够降低系统复杂性, 同时也提高了电器安全的可靠性。

(5)交直流电弧故障的综合防护。在融合多种可再生能源并实现网络中能量和信息共享的过程中, 交直流变换更为复杂, 发生的电弧故障也表现为交/直流故障电弧的混合模态。可借鉴交直流混合型结构系统的保护机制, 综合考虑两类子系统及其相互影响, 在标准通信网络和在线监测技术的基础上, 实现对交/直流电弧故障的分别保护与控制。

(6)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电弧故障保护。智能配电网广域信息保护系统的研究使得配电网具备网络故障和控制信息实时交换的功能, 实现了基于分布式智能的保护控制策略。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数据汇总在数据库中, 再通过大数据技术将隐藏于海量数据中的信息和知识挖掘出来, 准确地匹配与识别故障电弧, 提前做出预判与报警。

5 结 语

本文概述了一般电弧故障的时域和频域特征, 并对互感器以及电子控制部分进行分析, 针对电弧故障时-频域特征进行智能化算法分析。同时提出了电弧故障装置在未来的智能化、系统化中应用的发展趋势。在将来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 电弧故障保护装置能够更有效快捷地解决工业和民用的电弧故障问题, 从而很大程度的降低电气火灾发生率, 保障电气用电更安全可靠。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刘金琰, 栗惠, 章建兵, . 电弧故障断路器 UL 标准研究[J]. 低压电器, 2011(18): 56-59. [本文引用:1]
[2] FAIFER M, OTTOBONI R, ROSSI M, et al. A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series arc faults in DC aircraft power networks[C]//2013 IEEE International IMTC, 2013: 778-783. [本文引用:1]
[3] NAIDU M, SCHOEPF T J, GOPALAKRISHNAN S. Arc fault detection scheme for 42-V automotive DC networks using current shunt[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2006, 21(3): 633-639. [本文引用:1]
[4]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NEC 2011 national electrical code[S]. [本文引用:1]
[5]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arc fault detection device: IEC 62606: 2013[S]. [本文引用:1]
[6] UL stand ard for safety for arc-fault circuit-interrupters: UL 1699[S]. 2012. [本文引用:1]
[7] 刘官耕, 杜松怀, 苏娟, . 低压电弧故障防护技术研究与发展趋势[J]. 电网技术, 2017, 41(1): 305-313. [本文引用:1]
[8] 杜松怀. 电力系统接地技术[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 [本文引用:1]
[9] GREGORY G D, WONG K, DVORAK R F. More about arc-fault circuit interrupters[J]. IEEE Transaction on Industry Application, 2004, 40(4): 1006-1011. [本文引用:1]
[10] 杨怡君. 小型断路器瞬动保护可靠性试验装置的研究[D]. 天津: 河北工业大学 , 2005. [本文引用:1]
[11] LI D W, SONG Z X, WANG J H. A method for residential series arc fault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C]//the 55th IEEE Holm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Contacts, 2009: 8-14. [本文引用:1]
[12] 杨凯, 张认成, 杨建红, . 基于分形维数和支持向量机的串联电弧故障诊断方法[J]. 电工技术学报, 2016, 31(2): 70-77. [本文引用:1]
[13] 邹云峰, 吴为麟, 李智勇. 基于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的低压故障电弧聚类分析[J]. 仪器仪表学报, 2010, 31(3): 571-576. [本文引用:1]
[14] 张士文, 张峰, 王子骏, . 一种基于小波变换能量与神经网络结合的串联型故障电弧辨识方法[J]. 电工技术学报, 2014, 29(6): 290-295. [本文引用:1]
[15] 刘晓明, 赵洋, 曹云东, .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交流系统串联电弧故障诊断[J]. 电网技术, 2014, 38(2): 795-801. [本文引用:1]
[16] 刘晓明, 赵洋, 曹云东, . 基于小波变换的交流系统串联电弧故障诊断[J]. 电工技术学报, 2014, 29(1): 10-17. [本文引用:1]
[17] 丁鑫, 竺红卫, 殷浩楠, .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直流电弧故障检测[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7, 36(11): 123-127. [本文引用:1]
[18] 王晓远, 高淼, 赵玉双. 阻性负载下低压故障电弧特性分析[J].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5, 35(5): 106-110. [本文引用:1]